红山凝翠耀北疆,民生向阳启新章;五载耕耘践初心,硕果盈枝映民安。“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紫钻墓园”“全国婚俗改革试验区典型”……一项项沉甸甸的荣誉,镌刻着红山区“十四五”期间的铿锵足迹与民生担当。五年来,红山区始终坚守“民政为民、民政爱民”根本宗旨,以民之所忧为念、以民之所盼为行,在社会救助、养老服务、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四大领域深耕不辍、笃行实干,用政策的厚度、服务的精度、创新的锐度,为47万红山儿女构筑起覆盖全面、精准暖心、优质高效的民生幸福屏障,让幸福之花遍绽红山大地、馥郁绵长。
精准救助提质增效,筑牢民生底线
政策找人精准纾困,温情救助直抵民心。“十四五”以来,红山区聚焦困难群众“民忧急盼”,以提标扩面强民生之基,以机制创新提救助之效,让社会救助的阳光遍洒城乡大地、温暖千家万户。城市低保标准从每月753元稳步提至788元,农村低保标准从每月459元大幅跃升至591元,28.76%的农村低保增幅持续缩小城乡鸿沟;18174.23万元救助资金精准滴灌,累计惠及困难群众超33万人次,每一笔资金皆为济困暖流,于迫切之时解民忧,于关键之际稳民心,于日常之间增福祉,书写下“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民生答卷。

打破部门壁垒聚合力,科技赋能提精度,让救助更准更暖、更实更优。红山区搭建社会救助信息共享平台,与12个相关部门共建联席会议机制,靠大数据动态监测摸清底数,凭智能分析筛选对象,成功识别潜在困难群众4927人,开展主动上门服务3412次,实现社会救助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根本性转变——既有兜底保障的硬力度,更有民生关怀的软暖意。“脑梗后丧失劳动能力,全家没了主心骨,是每月788元低保金解燃眉之急,是临时救助渡最难之坎!”低保户陈玉清紧握红山区民政局社会救助股负责人鲍鑫的手,话语真切、满含感激。“把每一分救助资金用在刀刃上,以精准识别不漏一人,以精准帮扶不落一户,确保困难群体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坚决不让一人在共同富裕路上掉队。”鲍鑫话语铿锵有力,彰显红山区民生保障的初心使命与责任担当,让“政策有温度、救助有精度、民生有力度”的底色愈发鲜明。
养老服务多元升级,托起幸福夕阳
民生所系,养老为大;岁月静好,银龄安康。“十四五”期间,红山区始终坚守“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核心目标,以体系化建设夯基固本,以多元化服务精准赋能,以医养融合破局增效,全力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新格局,用扎实举措厚植民生温情,以贴心服务托起银龄幸福。
五年来,红山区持续加大养老服务基础设施投入,1300余万元精准投放,1家区级指导中心、13家养老机构、31家镇街站点科学布局;新建标准化养老机构5家、总量达14家,新增养老床位860张,现有养老床位总量达2327张,护理型床位1419张、占比高达61%,为失能半失能老人筑牢照护屏障,城市“一刻钟养老服务圈”覆盖率90%,最终实现“步行可达享服务、家门口畔获照料”,硬核基建托底,养老保障更具力度。

心系桑榆晚,情暖夕阳红。红山区精准对接老年居家多元需求,构建起“住有适居、养有便利、乐有去处、安有保障”的全方位服务体系。以适老化改造强居住之基,完成2079户家庭适老化升级;以家庭床位拓服务之界,搭建128张家庭养老床位;以上门服务解日常之难,为1001名老人提供精准照料;更以社区文娱服务添生活之彩,让老年时光有声有色。铁南街道文联路社区的李女士,每天最惬意的时光就是在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度过:“这里有专门的活动室,我和老姐妹们天天一起排练舞蹈,准备社区晚会,累了能歇脚,想聊天有伴儿,还能预约家政服务,生活别提多舒心了!”
在筑牢生活与精神双重保障的同时,红山区持续织密居家安全“防护网”,连续8年投入906万元为老年人投保意外险,惠及65万余人次;直击“吃饭难”痛点,创新“中央厨房+配餐”模式,33处固定助餐点扎根社区,12辆流动助餐车穿梭街巷,日均服务300余人次,既为60岁以上户籍老人提供差异化优惠,更让助餐点成为满溢“烟火气”与“人情味”的老年“新客厅”。为破解“养老看病两难”困境,12家养老机构与赤峰市第二医院签订“医养绿色通道”,以定期巡诊、无偿转运构建“养老—治疗—康复”闭环;为居家老人提供健康监测、慢病管理等上门医疗服务,最终实现“病有所医护无忧、养有所安度晚年”,精准服务赋能,银发生活更具质感。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红山区紧盯养老提质增效核心,累计培训养老护理员300余名,“十四五”专项培训227人,培育13名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打造专业照护队伍;完成5000余人次老年人能力评估,确立精准服务科学依据。创新“银龄行动”,开发6大银发志愿服务岗位,吸引320余名低龄老人参与社区服务,以“老助老”激活内生动力,让老人从受益者变为贡献者。“我们不仅要让老人老有所养,更要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让每一位老年朋友都能安享幸福晚年。”红山区民政局养老服务股股长刘明哲的介绍,正是红山区养老服务的核心追求。从专业照护到志愿帮扶,从精准评估到多元赋能,红山区以人才为桥、以志愿为翼,最终绘就“老有所养添福寿、老有所医保安康、老有所为显价值、老有所乐享荣光”的养老新图景。
社会事务改革突破,引领文明新风
殡葬改革惠民心,绿色理念植根基。红山区大刀阔斧推进殡葬改革,取消31项非必要殡葬服务,下调29项服务收费标准,户均治丧支出减少500元,累计为群众减负超150万元;以2500元节地生态葬奖励政策为引导,230户家庭主动选择绿色安葬,让文明殡葬蔚然成风;“8484580”24小时服务热线全天候响应,“殡仪管家”帮办代办服务全程护航,群众满意度高达99%以上。在“龙蕴草原·生生不息”节地生态安葬公益活动中,14位往生者家属以撒花瓣、培土、放飞平安鸽的方式寄托哀思,动情感慨:“生态安葬既环保又庄重,是对生命的最好致敬,更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政府服务的暖心关怀。”

婚俗革新破陈规,文明乡风润人心。红山区创新实施“1314”工程,精心打造集“情诗长廊、室外颁证广场、幸福林、同心林”于一体的乌兰哈达婚庆公园,46场集体婚礼、简约婚礼轮番上演,让婚事新办、简办成为社会主流。新人王磊、李娜满心欢喜分享幸福体验:“5分钟就能办好结婚证,公园拍照好看又免费,没有繁琐仪式却满是浪漫仪式感,婚俗改革既省心又舒心,更帮我们减轻了经济负担!”这正是红山区成功创建国家、自治区级婚俗改革实验区的生动缩影。儿童福利兜底更坚实,22名留守儿童全部签订临时监护协议,379.4万元补助资金精准投放,为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筑牢成长“蓝天”。
“我们以改革之笔破解民生堵点,用服务之力传递民生暖意,让文明新风浸润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红山区民政局社会事务和儿童福利股股长郑新然的话语,道出了红山区民生服务的责任与坚守。
五社联动赋能基层,激活治理动能
多元联动聚合力,民生服务谱新篇。红山区以“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为核心引擎,41个社会组织购买服务项目、25个公益创投项目、541个社区公益“金点子”项目落地生根、嘉果满枝,累计惠及居民超8万人次。红山社会组织公益实践园精耕培育厚壤,累计孵化培育社会组织98家,构建起“区—镇街—社区”三级社会工作服务体系,让基层服务靶向更准、实效更彰,民生红利持续释放。

人才筑基强治理,专业赋能暖民心。截至“十四五”末,全区持证社工人才达471名,城镇社区工作者551名,平均每个城市社区持证社工不少于5名,农村社区镇街社工站专业服务实现100%全覆盖。团结社区联合南新街街道社工站开展的政策宣传活动中,工作人员以“拉家常”式宣讲,把80周岁高龄津贴、老年人意外伤害险、社会保险待遇年审周期变化等政策讲清讲透,现场为老人答疑解惑、协助办理,让惠民政策真正“活起来、落下去”,浸润群众心田。“以前不知道高龄津贴怎么申请,现在社工上门讲解,还帮着准备材料,真是太贴心了!”社区老人张先生的连连点赞,正是对专业服务的最好褒奖。
“五社联动打破服务壁垒,推动专业力量下沉基层,让群众需求有人应、急难愁盼有人解,基层治理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持续提升。”红山区民政局社会组织管理局局长李东方表示,红山区通过孵化培育社会组织、壮大社工人才队伍,正加速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推动民生服务从“政府端菜”向“群众点单”深度转变,以精准对接回应群众期盼,以优质服务滋养民生本底。
五年砥砺铸辉煌,五年躬耕结硕果。红山区以实干笃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多项工作成果跻身全国、全区先进行列,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节节攀升、愈发醇厚。“‘十四五’期间,我们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尺,聚焦‘急难愁盼’,破解民生难题,在民生保障的征程上勇毅前行,用点滴行动书写深厚为民情怀。”红山区民政局局长吴鹤鸣表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红山区将继续以民为根、以情为纲,持续深化民生领域改革创新,让救助更精准、养老更舒心、服务更便捷、治理更高效,用更有力度、更有暖意的民生保障,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在北疆大地上续写更加温暖人心、更加厚重坚实的民生新篇。

蒙公网安备 150402021505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