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区发展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经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区有不可移动文物点18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即红山遗址群、二道井子遗址、魏家窝铺遗址、赤峰清真北大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即蜘蛛山遗址、赤峰天主教堂、玉皇庙山城遗址、姚家洼遗址、药王山遗址、蔡家沟杨太孺人贞节牌坊;赤峰市文物保护单位1处,即鲁班庙。


红山位于赤峰市区东北,由凤凰峰9个山峰组成,最高峰海拔746米,因“燕山运动”形成的花岗岩体,主要成份由钾长石、石英、黑云母等矿物质构成,因钾长石的含量超过50%,所以山体呈赭红色。
红山文化遗址最早是由日本人类学家鸟居龙藏于1908年在赤峰红山后做遗址调查时发现;1930年,我国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梁思永先生对赤峰红山后进行了考古调查,这也是国内学者首次到红山遗址做考古调查工作;1935年,日本东亚考古学会在滨田耕作和水野清一等人的主持下,对赤峰红山后进行了20多天的挖掘,于1938年出版了《赤峰红山后》的考古报告;1954年我国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尹达先生根据梁思永的建议将赤峰红山后这种彩陶、夹砂“之”纹和细石器共存的文化正式名为――红山文化。红山文化是距今6500――5000年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的部落集团。红山文化的分布范围主要在内蒙古东部和辽宁的西部。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考古发掘与研究,红山文化的内涵已逐渐清晰,文明社会的特征初见端倪。以老哈河流域为中心,北至西拉木伦河乃至蒙古草原深处;南抵渤海海湾;东达医巫闾山;西到燕山山脉及华北平原广大区域范围之内密集分布着不同等级和规模的红山文化聚落及祭祀遗址,具有防御性的围壕、半地穴式抹有白灰地面的房址、集庙坛冢为一体的中心祭祀群、等级区划明显的石棺墓群、种类丰富的劳动工具及手工制品、制作精美的红山玉器无不昭示其社会的繁荣和先民的智慧,从中可见以高级技术能力、等级化社会及复杂礼仪中心共同构筑的西辽河流域文明化进程在中华文明起源、中国早期文明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红山后遗址、魏家窝铺遗址、牛河梁遗址联合进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位于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魏家窝铺村东北的山坡上,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首次发现,是一处保存完好、规模较大、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红山文化早期聚落遗址,距今约6000年。
魏家窝铺红山文化聚落遗址的发现,引起了中外专家学者及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2008年8月18日,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对此遗址进行了通报,并决定尽快对遗址进行保护性发掘。2008年10月至11月,内蒙古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勘探与测绘,判明魏家窝铺遗址为一处红山文化环壕聚落遗址,壕内面积约93000平方米。
2009年-2012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组成了联合考古队,对魏家窝铺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四年累计发掘面积15320平方米,确认房址114处,灰坑219处,壕沟3条以及灶址15座等,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角蚌器以及动物骨骼等遗存。初步揭露了该聚落的部分环壕,对魏家窝铺遗址中房址的结构与布局,灶址的形态与构造、陶器的种类与数量以及社会组织、经济形态、意识观念等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此外,魏家窝铺遗址出土的部分遗物具有同时期中原文化区的特点,折射出红山文化与周边考古学文化广泛的交流与联系。
2010年9月,魏家窝铺红山文化聚落遗址被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评为“二十大新发现”;2011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2010-2011年度连续两年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2012年进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二道井子村,距赤峰中心城区8公里,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距今4000年左右。
现已探明遗址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2009年开始发掘,发掘面积7200平方米,占总面积的七分之一。共发掘出房屋、窖穴、灰坑、墓葬、城墙等遗迹单位710处,出土各类珍贵文物1521件。
二道井子遗址由居住区、作坊区和墓葬区组成,文化堆积丰富,平均深度达到4米以上,有的房屋相互叠压多达7层,整个遗址聚落要素齐全,环壕围绕着城墙,城墙环护着院落,城堡布局井然有序。
二道井子遗址是新世纪以来东北亚地区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是国内迄今为止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青铜时代遗址,标志着西辽河流域继红山文化之后,又一个史前文化和社会发展高峰的形成,对完善考古学理论,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早期国家的出现,城市雏型的建立,阶级的分化等问题,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二道井子遗址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为“2009年度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被国家文物局评为“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十三五”规划重点保护150处大遗址。2018年12月27日,历经三年建设的二道井子遗址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又称礼拜寺,位于赤峰市红山区步行街北侧路西,始建于1739年(乾隆四年),距今近三百年。
该寺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800余平方米,为坐西面东四合式前后两进院落。由正门、正殿、瑶殿、望月亭、左右配房、浴室等几个主要部分组成。
在殿堂建筑的装饰上,以几何纹、植物纹图案为主,为了突出这些图案的特点,多系用平面化装饰手法,少见立体高浮雕手法,富有生活气息,充分体现清代建筑传统的地方工艺技术。如:抱厦、礼拜殿和后窑殿(邦克楼)的清官式绘画艺术;新疆石膏塑制艺术;河州的砖石雕刻艺术等,这些都体现了这座建筑浓烈而辉煌的艺术特色。
清真北大寺建成后几经修缮、扩建,是赤峰地区目前现存规模较大、保存完整的一处古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是赤峰市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
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赤峰市红山区头道街兴隆街北口,面积约2万平方米。发现有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和战国至秦汉时期文化遗存,这是西辽河地区第一次发掘这四种不同文化的叠压关系,明确了它们的地层关系和年代序列。红山文化层在最下面,只分布于遗址西部;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堆积层几乎遍布整个遗址,是遗址最丰富的堆积层;夏家店上层文化很少有能连成大片的堆积层;战国至汉的文化层主要分布于遗址中部。蜘蛛山遗址有着清晰的时代发展脉络,其中发现夏家店下层文化半地穴房址4座、窑穴11座;夏家店上层文化方形半地穴房址2座、窑穴13座。蜘蛛山遗址是研究赤峰古代历史的重要文化遗存。
2006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赤峰市红山区二道街路北,教堂是清政府在1860年与法国定立的“中法北京条约”的背景下——许可法国传教士掌管,并于清末年间在赤峰始建。该教堂后经比利时圣母圣心会整修,长38.5米,堂宽12米,有14根圆柱支撑,面积663平方米,能容纳700余人。
此堂为双塔哥特式建筑,座北面南,正门两侧各耸立一座钟楼,青砖红瓦,建筑为11间拱形石旋,门窗亦同,有唱经楼。天主教堂是赤峰市区近代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赤峰市唯一的一座古老欧式教堂建筑。这座古老的教堂是赤峰近现代宗教历史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
2006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东三眼井村玉皇庙村北,遗址大体呈长方形分布,面积约6000平方米。山城遗址的底部为人工用黄土堆起,山上部用自然石块垒砌呈圆形石墙,现存城墙为东北高,西南低,城墙现存离地面最高处约4米,最低处约1米。城内现存遗物较少,城墙遗迹明显,是一个非常独立的小城址。地表采集标本有口沿、器底等陶片和石斧等,根据地表采集标本分析判断,该遗址的文化类型为夏家店下层文化,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2014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赤峰市红山区桥北街道姚家洼社区。遗址大体呈长方形分布,面积约5000平方米。地表采集标本有石斧、器底、鬲足等,根据地表采集标本分析判断,该遗址的文化类型以夏家店下层文化为主,还包含有战国时期文化因素,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2014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药王庙村东,遗址形状为椭圆形,西北坡较陡,西南坡较缓,面积约12000平方米。
药王山遗址的考古研究工作始于1960年,1960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在此发掘药王庙遗址,试掘简报发表于《考古》1961年第2期。简报提出了两种文化的看法,即“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从此夏家店文化蜚声海内外。药王庙遗址的发掘是确立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的主要遗址之一。
2014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二道井子村蔡家沟村,始建于清代咸丰四年(1854年),通高四米,占地约三十六平方米。该牌坊属石质,由粉红色砂岩凿筑而成,四柱三门,中间门大,两侧门小,门上各有门楣,均无加冠盖顶。中间的大门较宽较高,上面门楣处横有四个阴刻楷书大字——“门题沛相”。
门脸的四根石柱的正面上方各有一条盘龙缓缓爬行,产生突兀起伏的艺术效果。柱子的顶端刻有一个望天猴,(现已不存在)。整个建筑全是由浅红色的大石块扣合而成。牌坊的背面与正面形式近似,只是没有对联,正门楣额刻有“瑶池冰雪”四字,字体舒展大方,楷体书成。楣额的上下边沿还镌刻着细腻的花纹飞鸟兽,活灵活现,富有生活情趣。右门楣额刻有“玉洁”二字,左门楣额虽缺,但按右门楣额字意,推理为“冰清”二字。牌坊两侧还摆放着两块长方形雕石,镌刻着插花瓶的浮雕,形象逼真,工艺精湛。
该牌坊属石质,由粉红色砂岩凿筑而成,四柱三门,中间门大,两侧门小,门上各有门楣,均无加冠盖顶。中间的大门较宽较高,上面门楣处横有四个阴刻楷书大字——“门题沛相”。大字的上方还刻有小字“圣旨”,右侧刻有“咸丰四年六月”,左侧刻有“为刘节母杨太孺人立”字样,四周还有浮雕的花鸟纹饰。但因“文革”时遭到破坏,现在已经辨认不清。大门两侧的小门上面也各有楣额,右面的已被毁掉,像刻有“鹤龄”二字;左面楣额尚存,刻有“松年”二字。支撑着三个门楣的四根方形立柱均镌刻着对联,中间一幅的上联是“光照卯金青灯有焰”,下联是“芬流天水古井无波”;外侧一幅的上联是“高行里中香吹芣苢”,下联是“怀清台下影照琅玕”。
2014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新华大桥南口路东,它是清代供奉铁木两行始祖鲁班、老君的庙宇。
大约在乾隆年间,赤峰地区发展成为热河的商贸中心,随着城市建设的需要,铁木两行迅速崛起,并相应建立了行会组织。按照祖制,铁木行业颇具规模的地区都要建鲁班庙作为行业守护神,于是赤峰铁木行会在老爷庙东侧修建了这座鲁班庙。鲁班庙建成以后,终年香火不断,成为凝聚铁木行业工匠力量的圣地。到了清同治十年(1874年),铁木两行又捐资将庙宇重新维修了一次,占地八亩,共有殿堂十八间,主殿一棚一卷,飞檐斗角,雕梁画栋。殿内供奉着木行始祖鲁班和铁行始祖太上老君的塑像,两侧还有耳房和东西配殿,尽管鲁班庙规模不大,但其做工却颇具匠心,在哈达街几十座庙宇中,堪称典范。
鲁班庙在赤峰近代史上久负盛名,1908年,赤峰历史上第一个防疫机构痘局便在这里诞生,著名中医纪有义在这里免费为民众接种牛痘,控制了天花的肆虐蔓延。1917年,日本处于文化侵略的险恶用心,在赤峰开设所谓“相善学校”,免费为儿童讲授日语,通过扬子彬游说县政府,强占鲁班庙作为校舍,激起铁木行业工匠们的愤怒,在铁行会首孟宪章,木行会首李玉山的率领下,汇聚三百多名工匠手持锤斧锨镐到鲁班庙示威,两行全体工匠举行罢市、罢工活动,抗议日本人的强盗行经,县政府知事李文升迫于铁木两行压力,只好将“相善学校”迁出,这场反日斗争取得了胜利,鲁班庙作为赤峰历史上第一次反日爱国运动的发生地将永载史册。
2004年7月由赤峰市建委建筑行业协会牵头进行修复,2004年10月被赤峰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赤峰市文物保护单位。

蒙公网安备 150402021505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