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红山区始终将稳就业放在民生工作首位,努力把就业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如今,全区已建成投用“家门口”就业服务站10个,通过精准对接就业数据库与求职者需求,让居民实现“就近稳岗”。同时,深挖政策性岗位潜力,释放“三支一扶”、社区民生、就业见习等各类岗位694个,成功帮助1149名青年群体就业,带动城镇新增就业4045人。一张覆盖广泛、保障有力的就业民生网,在红山大地扎实铺开。
针对新就业群体这一“新兴刚需”,红山区更是精准发力,构建起兜底保障、权益护航、成长支持的全方位服务体系。整合党群服务中心53处、工会驿站资源打造的暖“新”驿站,为骑手、司机等群体提供休息补给、充电应急等便利;由司法、人社等部门及群团组织组成的党群服务联盟,“订单式”提供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个性化服务;小哥友好地图、标志牌的设置,以及相亲交友、夏送清凉等系列活动,累计服务新就业群体万余人,让奔波的“新”家人倍感温暖。
党群服务中心是服务群众的“主阵地”,红山区以“提质增效”行动为抓手,让服务更对味、更贴心。全区29个社区的124个功能室完成提档升级,“24小时不打烊”自助服务、线上预约等模式打破时空限制,“社区食堂”“青年夜校”等27个特色场景,精准匹配多群体需求。依托社区集体经济“微改革”,32个涵盖非遗传承、少儿体能的为民服务项目落地生根,11个社区党建品牌示范引领,让社区服务从“有”向“优”转变。
民生改善离不开群众的主动参与。红山区深化“物业党建联建”,健全网格、业委会、物业公司联动机制,通过“居民议事厅”“圆桌会议”等平台,累计召开议事协商会438次,成功解决车位紧张、设施损坏等民生问题422个。“网格党组织—专职网格员—楼栋长”的三级架构,让居民从社区治理的“旁观者”转变为“主理人”,凝聚起共建共享的强大合力。
养老服务的质量,是城市民生温度的“温度计”。红山区将养老纳入民生实事重点,围绕“8大服务场景、14项基础服务功能”打造养老服务综合体。助餐实体化运营让老人吃上“暖心饭”,赤峰市第二医院与12家养老机构、3家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的医养合作,让老人在家门口享受巡诊、体检等服务,老年人意外伤害险更筑牢风险防护网,全方位守护晚年幸福。
从“老有所养”向“动有所乐”,红山区民生服务不断延伸,绘就幸福新图景。乌兰哈达公园完成体育化提升,足球场、健身步道现已成为附近居民锻炼首选;红庙子镇西水地村的群众健身广场不仅便利村民休闲,更通过各类文体活动助推乡村文化振兴,让健康理念扎根基层。
民生实事的落地,离不开党员干部的担当作为。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以来,红山区13042名党员志愿者主动到社区报到,开展健康教育、义诊咨询等志愿服务3200余次,用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从就业稳心到养老暖心,从服务贴心到健身强心,红山区用扎实行动兑现民生承诺,一幅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向上向好的幸福画卷,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